“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溫暖的回響 | 西安交大:西遷精神薪火傳
(視頻制作:王熙)
總書記,我想對您說
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教授 費強
“作為新時代西遷精神新傳人,我們將時刻牢記您的囑托,堅決聽黨指揮跟黨走,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四個面向’為目標,充分利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和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扎根西部、服務國家,為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貢獻自己的力量。”(記者 郭詩夢整理)
西安交大興慶校區。資料圖片
4月初的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櫻花盛開,一片春意盎然。漫步在校園,只見樹木郁郁蔥蔥,交大學子意氣風發,處處散發著生機與活力。
今日西安交大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離不開“西遷人”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和艱苦奮斗。60多年前,西去的列車從上海出發,載著6000余名“西遷人”來到古都西安。他們的到來,讓一所高等學府在西安拔地而起,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交大奇跡”,也讓西遷精神深深根植于這片沃土。
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西安交大考察,與西遷老教授和西安交大師生親切交談,勉勵他們要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征程上創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聽黨指揮跟黨走,滋養初心鑄靈魂。三年來,西安交大師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定理想信念、奮進新征程,懷抱夢想、腳踏實地,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不竭的創新動力,續寫著西遷精神新篇章。
西安交大興慶校區圖書館。資料圖片
用活“西遷”寶貴資源
立德樹人,思政鑄魂。如何用好用活“西遷”的寶貴歷史和精神資源,讓西遷精神在交大學子中薪火相傳?西安交大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思政答卷”。
近年來,西安交大依托西遷精神寶貴教育資源,大力推進西遷精神進教案、進課堂、進頭腦,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的思政育人格局,打造具有西遷精神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不斷增強青年學子對西遷精神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引導青年學子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勇擔時代責任。學校已設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西遷精神研究中心,2020年以來,獲批各類省部級以上課題16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1項,發表各類理論文章60余篇。
“我們精心設計入學第一課,將西遷精神納入思政課堂教學主渠道,引入實踐教學全過程,在課堂上用好西遷事例、講好西遷故事,組織學生開展西遷精神微宣講,讓青年學生在社會服務中踐行西遷精神。”4月8日,西安交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韓銳介紹,“學校結合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深入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西遷精神教育資源,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著力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全覆蓋。”
“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就背上行囊去哪里。”這句西遷前輩的話,感動著每一位西遷新傳人。
“在課堂上聽完西遷老教授們的感人故事,我頗受觸動。未來,我要以他們為榜樣,為西部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西安交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一學生張淑涵說。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實驗室交流科研項目進展。資料圖片
產教融合促發展
雨后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陣陣微風輕拂著枝頭的嫩芽,小鳥在樹枝上歡快地唱歌,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4月8日,西安交大迎來了建校127周年暨遷校67周年,一場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主題的大會隨之拉開帷幕。
會上,西安交大與陜西軌道交通集團等12家企業代表簽約,共建校企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發中心;與10項“百千萬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示范項目代表簽約,組建“科學家+工程師”聯合團隊,開展有組織科研。
西安交大黨委常委、副校長洪軍表示:“此次簽約的目的就是著力解決企業的‘卡脖子’難題,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西安交大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斷發揚西遷精神,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持續豐富高等教育的新內涵。學校以“四個面向”為指引,突破大學“圍墻”,主動融入社會,建成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圍繞理、工、醫、文四大領域建立八大平臺、29個研究院和400多個科研基地、智庫,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學校將在新時代傳承弘揚好西遷精神,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自覺履行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供有力支撐,交出西安交通大學奮進新征程的優異答卷。”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說。
4月8日,西安交大召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推進大會。資料圖片
堅持人才引領
傳承西遷精神,離不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近年來,西安交大始終堅持人才引領發展戰略、破解人才培養核心難題,推動學校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過幾天,我的企業導師會帶領我去生產核磁共振設備的廠家參觀,實地了解醫學設備的運行原理和機制。這有助于我更好地進行醫學領域的科研攻關。”4月11日,西安交大未來技術學院的醫學博士生尚美玲說。
尚美玲口中的企業導師,是西安交大未來技術學院深化三支隊伍育人、創新人才培養,打破高校和企業人才培養邊界的成果之一。未來技術學院將作為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試驗田”,突破傳統工程科學的人才培養框架,整合地、校、企多方資源,組建校企合作的“科學家+工程師”雙導師隊伍進行有組織科研,以研發流程貫標、學科交叉模式,積極培養造就未來領軍、總師、大師型人才,打造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新高地。目前,學院校內外導師團隊成員共計177人。73位企業和創投導師中,有58人來自國有大型企業(研究所)、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領軍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高達80%。
未來技術學院的成功實踐,也開始在全校進行推廣。截至目前,西安交大已有不少學院組建基礎應用前后端、學科專業橫向間、校企深度融合的“雙導師”團隊。學校先后與243家企業共建78個創新聯合體,遴選企業導師667名,著力在重大科研攻關和有組織科研中培養創新人才。
“學校將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統領,持續深化‘三全五育’育人體系,堅持‘四個面向’,大興調查研究,強化有組織科研,在強化基礎、推動融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上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執著的奮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全體交大人新的卓越貢獻。”西安交大黨委書記盧建軍說。
4月14日,西安交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韓銳(中)與學生一起討論西遷精神的重要意義。記者 郭詩夢攝
記者手記 | 西遷精神傳新人
“在黨的號召下,我們背起行囊從黃浦江畔來到渭水之濱,看著這座西部高等學府一步步發展、壯大……”4月8日,西遷老教授盧烈英向西安交大的青年師生代表講述他的西遷故事。
活動負責人告訴記者,本次活動旨在讓青年師生感悟西遷精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努力奮斗,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近日,西安交大召開多輪集中學習研討,積極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深入推進調查研究活動,以主題教育為統領,進一步推動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西安交大黨委充分挖掘和傳承西遷精神新時代內涵,以廣大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弘揚西遷精神,培養青年學子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西遷精神新傳人。僅2022年至2023年度,交大解說團學生講解隊就累計提供講解300余場,組織開展線上線下西遷精神各類宣講近40場次,前來聆聽的人員中包括在校大學生、校友以及全省各地中小學生等。同時,學校通過組織專家講座、實踐參觀、各類比賽、戶外拓展等多種形式引導莘莘學子領悟和踐行西遷精神,厚植家國情懷。
在西遷精神滋養下,近30萬名各類人才從西安交大走出,其中逾一半人扎根在中西部工作;學校師生累計創造3萬余項科研成果,為國家發展和西部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呂揚 郭詩夢)
編輯:徐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