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局部)。(記者謝偉攝資料圖片)
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局部)。(記者謝偉攝資料圖片)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近年來,西安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創新文物工作思路,加強城市考古、大遺址保護、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推進城市建設、促進文旅深度融合,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反哺城市、惠及人民。
喚醒大遺址
陜西省西安市西北方向,北臨渭河,西倚公式河,東為團結湖水庫,有一處城址面積約36平方公里,是漢長安城遺址。中國歷史上曾有13個王朝在西安定都,9個以漢長安城為都城,其中作為都城的歷史近350年,實際使用時間近8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自2012年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設立以來,西安市相關部門按照“統籌城鄉、改善民生”“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相融合”“統一規劃、統一領導、分步實施”等原則,開啟對漢長安城這座歷史文化寶庫的保護利用工程。
時不我待,幾年內整理土地1萬多畝,清理垃圾320萬立方米,栽植樹木5萬棵,種植草坪260多萬平方米,先后完成未央宮前殿、西安門、西城墻等162處文物本體展示工程,這座沉寂的大遺址被重新喚醒。
2021年,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期3.2平方公里全面開放,二期2.91平方公里加快實施提升改造。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在大遺址保護與展示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漢長安城遺址文化內涵,將專題展廳、景觀棧道、園林綠化、現代農業景觀串聯,突出展示了漢長安城遺址風貌。
人和遺址逐漸在產生交互作用。為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動員和引導群眾關注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使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弘揚優秀歷史文化。
通過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漢長安城遺址公園也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如今,漫步在漢長安城遺址公園,可以近距離感受漢代文化遺產。春末夏初,市民群眾紛紛來到漢長安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踏青露營、休閑怡情。
“保護漢長安城遺址,客觀實現了周邊數萬名群眾的生活水平改善提升。大遺址與現代社會完美相融共生。”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這里將建設漢文化博物館及相關文物保護、文化展示設施,活化歷史場景,豐富數字體驗產品、新型文旅服務供給,高質量闡釋活化遺址價值,講好文化故事,延續中華文脈。
探出新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近年來,西安市創新文物工作思路,使西安文物資源價值全面彰顯,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全面發力,文物工作地位全面提升,文物保護惠民成果全面呈現,探索符合市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邁出堅實步伐。
根據《西安市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要統籌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傳承,加強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的辯證關系,通過穩步實施一系列文物保護工程,西安市做出有益探索——注重文物的日常保養維護,加強瀕危文物的搶救保護與修繕,市文物局先后組織實施西安城墻、鐘樓、圣壽寺塔、小雁塔薦福寺明清建筑群、鄠邑區公輸堂、隋唐長安城中軸線重點遺址群等一批重要文物保護工程。同時,推進西安世界文化遺產數字化檔案庫建設,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建立文物安全長效機制,重點加強重要田野文物巡護和文物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文物消防工程、安防工程、防雷工程和文物建筑搶險維修工程、基層文物庫房達標工程,確保文物安全。
“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西安市明確‘文保優先’的工作原則,不斷提升考古工作科學化、現代化水平,推進主動性考古工作,太平遺址、秦東陵一號陵園、江村大墓等重要考古發掘項目有序開展。”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市持續提升漢長安城未央宮等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展示水平,堅持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民生發展、環境保護等協調發展的理念,發揮文化遺產保護在改善環境、惠及民生、促進發展的積極作用。實施大遺址保護展示項目,探索構建了以唐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漢杜陵遺址公園等為代表的大遺址保護“西安模式”。
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明德門遺址公園建成開放,鐘樓、西安城墻等一批文物保護工程穩步實施,楊官寨遺址、櫟陽城遺址、西安少陵原十六國大墓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半坡遺址、姜寨遺址、豐鎬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秦始皇陵、唐大明宮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陸續成為文物保護利用“西安模式”的最佳注腳。
文旅雙提升
文物和文化遺產通過適當途徑發揮作用,通過特定方式被大眾所關注與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全市文保大會以來,西安市牢固樹立“融合發展”理念,積極將文物工作納入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將歷史文化片區建設與城市有機更新相結合,以旅游的傳播優勢帶動文物資源“活起來”——易俗文化旅游片區建成開放,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碑林歷史文化街區等文旅融合項目穩步推進,打造“城市歷史文化會客廳”,以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助推文旅融合,讓歷史文化“活起來”“火起來”,進一步豐富和提升城市文化內涵。
以漢長安城遺址文旅融合發展為例:這里仍在不斷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做好“遺址+”“文物+”的大文章,實施高品質文旅融合項目,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共同促進遺址區民生改善,探索“大遺址與村民共生共存”的大遺址保護發展模式,讓遺址區“原住民”和市民共享遺址保護建設紅利。
新征程上,西安市逐步深化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通過云展覽、云直播、云考古等手段,打破時空限制,多維度展示文化遺產;實施元宇宙數字文創培育計劃,讓數字化內容呈現成為華夏文明新載體;借助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打造傳播典型性、歷史性、時代感突出的數字化產品,實現文旅融合雙提升。
“云上國寶音樂會”開啟博物館旅游新潮流,“大明宮書院考古研學活動”“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入選“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未央宮遺址公園、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易俗文化旅游片區提升改造等項目社會各界反響良好……以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題,以歷史文脈守護和中華文明傳承作為城市擔當和時代使命,西安正在書寫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最精彩的答卷?。ㄎ靼矆髽I全媒體記者 龐樂)
編輯:程珂